新华网合肥9月11日电(吴万蓉)立秋已过,热浪不减,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,合肥国轩新材料车间里石墨化炉运转不停,工人将原料送入自动化产线,经磨粉、造粒等工序,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陆续下线,一派火热繁忙景象。
近年来,肥东县立足“东向发展门户”,紧跟“新三样”趋势,聚焦新能源汽车赛道,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培育起特色配套产业集群,为县域经济“换道超车”注入新动能。
创新为核:突破关键技术 培育产业“领头羊”
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,肥东县以“创新为核”,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突破,通过精准招商与企业培育,持续壮大产业集群,打造区域产业“领头羊”。
“公司目前已建成年产5万吨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产线,是合肥唯一该类生产商,规模居安徽前三。”合肥国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贾宝成介绍,“产品稳定供应南京、青岛、庐江国轩,达产后将实现年产10万吨产能,配套100吉瓦时动力电池,依托园区化工链形成内部循环,为合肥新能源产业加码。”
同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安徽驰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2月成立,2022年6月投产,凭借注塑、碳纤维加工等四大工艺,成为知名车企的供应商,主打动力电池托盘、复合材料上盖。该公司电池壳体项目总投资9亿元,已投产车间规划年产托盘14万套、上盖24万套;总投资2亿元的新建项目正在推进,预计2025年底完工,模压车间达产后年产100万件箱盖,全面投产后年产值预计30亿元。
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引领上,肥东县推动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技术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国轩新材料专注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研发生产,填补合肥该类产品生产空白;安徽驰宇新材料主攻动力电池托盘、复合材料上盖等部件,以四大核心工艺打开主流车企供应链市场。两类企业分别在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领域树立标杆,助力肥东县成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关键环节的重要支撑地。
配套筑基:补全产业链条 织密协同“服务网”
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离不开配套支撑。肥东县围绕“补能+造件”,布局充电设施与关键零部件,构建一体化产业生态。
中科全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旗下新能源子板块公司)的充电桩车间内,工人有序组装元器件。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技术,打造7千瓦至1560千瓦全功率段充电桩矩阵,配套场站储能、箱变设施。
“我们已从单一设备供应升级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,可提供光储充场站全流程服务。”中科全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汪洪表示,“通过智慧能源管理优化调度,提升能效,助力‘双碳’目标。”
继峰座椅(合肥)有限公司是上海继峰控股子公司,专注汽车整椅生产,配备机器人辅助、自动发泡线等技术。“随着市场需求变化,我们加大研发投入,力求产品智能化、人性化突破,为消费者带来更优驾乘体验。”运营经理灵夫说道,其产品兼顾舒适与安全,适配汽车电动化、智能化趋势。
近年来,肥东县围绕工业增速等目标任务,进一步监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经济运行情况,密切关注重点企业生产情况和指标变化,及时掌握和分析研判行业运行态势,将具有一定规模、符合产业政策、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链企业列入培育库进行重点培育、重点扶持。瞄准上游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瓶颈,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重要载体,引入并培育重点企业构建产业生态。
一方面,通过招引总投资120亿元的国轩电池材料基地项目,建成合肥唯一、规模居安徽前三的年产5万吨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产线,达产后将实现10万吨产能,可配套100吉瓦时动力电池,还能依托园区化工链形成内部循环,为合肥新能源产业补链强基;另一方面,培育安徽驰宇新材料等本土成长型企业,凭借注塑、碳纤维加工等核心工艺,成为主流车企供应商,当前已投产项目可年产14万套动力电池托盘、24万套复合材料上盖,总投资2亿元的新建项目投产后,年产值预计达30亿元,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配套产业链。
在此过程中,该县从多方面为产业护航:机制上,落实产业链链长调度、重点项目县领导包保机制,以“签约即配地、报批即清表、开标即进场、拿地即开工”为目标,推动项目建设提效;服务上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减少审批要素,建立跨部门联合办理机制,精简流程材料;政策上,落实国家、省、市政策并组织企业申报专项资金,同时以“亩均效益评价”完善县域工业支持政策,优化产业结构。
跨界赋能:拓展产业边界 培育业态 “新场景”
智能化浪潮下,肥东县着力推动技术跨界应用,完善终端销售,形成“研发-生产-销售”闭环。
位于肥东经济开发区的合肥恒新基电子,是专注智能传感器的高新技术企业,产品从家电拓展至新能源汽车等领域。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我们的传感器可用于电池温控(BMS)、充电桩保护、智能座舱交互等场景。”合肥市恒新基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勇介绍,“企业近三年投资超亿元升级产线,自动化率超80%,2024 年上半年出货量、销售额同比增40%。”
产业发展带动终端销售。肥东汽车文化城聚集30家汽车销售企业(10 家新能源专营),涵盖小米、特斯拉等品牌。“近年人气越来越旺,离不开市场发展与政府扶持。”汽车文化城内某新能源销售企业负责人说,“2024年,26家在库企业销售额 86.8亿元,其中9家新能源企业达68.3亿元,占比78%。” 肥东经开区通过“双招双引”、落实政策,推动汽车文化城提质增效。
此外,该县发放3200万元消费券、85万元置换补贴,带动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约18亿元;建立产业链企业培育库,精准服务重点企业。
“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肥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”肥东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接下来将对接合肥产业布局,依托现有基础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,持加大扶持力度,推动企业做大做强。肥东将以该产业为‘新引擎’,在县域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,为区域经济贡献更多力量。”
炒股杠杆10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